第1天
2015-06-27
陈家祠,一颗岭南艺术建筑的明珠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
>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是一座风采犹存的百年古祠。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装饰精巧,富丽堂皇,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古典诗画情调和强烈的民间文化气息,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的明珠和百粤冠祠。1959年,郭沫若先生到陈家祠参观考察,不禁为其精美的建筑艺术所倾倒,当场赋诗一首:“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1、旧有“天下李,广东陈”之说
姓氏作为人类血脉延续的一种标志,最早出现在中国。中国的姓氏出现在5000年前,到目前为止,中国曾经使用过的姓氏约有22000个,其中不少姓氏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据统计,中国的姓氏中人数最多的是李姓,其次是王、张、刘和陈,被称为中国五大姓。广东的陈氏,除潮汕地区的多从闽南迁来外,珠江三角洲大多数陈氏是南宋时期从岭北迁至南雄珠玑巷,然后再分布到广东各地的。陈氏在南粤开枝散叶,繁衍壮大,逐步发展成为广东最大的姓氏。因此有“天下李、广东陈”之说。
有热心的网友根据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统计资料分析得出“中国百家姓最新排名”,称中国前10名最多人口数的姓氏分别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这份“最新排名”还列出了各省份大姓的前10名,广东省排名前十位分别为陈、李、黄、张、梁、林、刘、吴、罗、杨。广东省的第一大姓为陈姓,因此,“天下李、广东陈”之说仍然能说的通。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
>《广东省各县建造陈氏书院》信函
2、由清末着名外交官与翰林院编修等名人倡建
祠堂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祭祀、办理宗族事务的地方,又是宗族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为了体现陈姓是清代广东第一大姓和望族的地位,也为方便陈姓子弟来省城广州读书应考和族人办理诉讼、议事等事务时提供临时住所,1888年,陈昌朝、陈宗询、陈兰彬、陈伯陶等广东四十八位陈氏族中乡绅名流,联名向全省各地陈姓宗族发出《广东省各县建造陈氏书院》、《议建陈氏书院章程》等信函,内容是邀请各地陈姓族人派人到广州商量修建陈氏书院一事。
从信函中可了解到:陈家祠的陈姓“绅耆”,包括了清政府时期曾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的清末着名外交官吴川陈兰彬和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的东莞陈伯陶等广东着名士绅。
3、在古代,有一种集资方法叫“题捐”
建祠,就得有大笔大笔的经费支持。光是用于购买建造陈家祠的地产,总面积大约36600平方米,便花去了银元21691元3毫8仙正。建造陈家祠的资金来源,得益于倡建者陈兰彬、陈伯陶等清末名流在南粤社会上的高地位和高知名度,倡议一出各地陈姓宗亲的积极响应,就连海外的陈姓华侨听到消息后也纷纷慷慨捐资。但靠各地宗亲的捐资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便有了“题捐”!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
>陈氏书院平面图
在陈家祠的后进大厅的金柱上有这么一副楹联,当中写有“合七十二县宗盟共守不外仁义两言”的字样,落款为“三水西村房聚星堂”。由此可见,建造陈家祠的资金来源于加入书院的各房族人的“题捐”,而“题捐”的形式就是出资购买神主牌位。为了吸引陈姓乡绅名流加入到倡建陈家祠的行列中,提高祠堂的地位,特别为他们在正座的神龛设置长生禄位和陪享位,顺序高卑与捐款数目多少挂钩。陈家祠的神龛中一共供奉着一万多个神主牌位,由此可见当时“题捐”牌位的踊跃程度,而陈家祠也因此筹集了许多资金,这些资金为建造广东规模最大、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建筑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会讲故事的古朴木雕
陈家祠集岭南建筑装饰艺术于一身。木雕,是陈家祠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的一种装饰。陈家祠的柱、梁、屏门等木构件集构件与装饰功能于一体。木雕的色彩古朴,统一采用深褐色,色彩深沉的木雕与五彩缤纷的屋脊灰塑、陶塑形成强烈对比。外看陈家祠富丽堂皇,入内却是古朴幽雅。室内装饰以精湛的木雕艺术见长,完全不需要依赖色彩点缀就能获得引人入胜的装饰效果,陈家祠木雕完全凝聚了清代广东木雕的精华。
1、意境悠远的“岭南第一福”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
>岭南第一福
陈家祠里的“福”字,多到数不胜数,而位于陈家祠第一进建筑东面的第一块屏门背面,有两个木雕的“福”字图案,一左一右,互为倒写。此“福”之所以被誉为“岭南第一福”,原因在于:
一、刻在屏门上,表达了“福到”与双福盈门的意思;二、福字的书写极为奇巧,融会了书法的形态美和绘画的悠远意境:竹子由根部盘旋而起,形如走蛇,又似游龙戏水,象征陈氏家族的事业兴旺发达。竹叶子生机勃勃,代表的是陈氏的子孙青春焕发。竹子的“竹”与祝福的“祝”谐音,以竹子构成的福字已表达了“祝福”的意思。三、令人惊叹叫绝的是“福”字拆开来看,左边是一个“多”字,右边是一个草书的“寿”字,八只仙鹤站立其中。一个“福”字,充分展示了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将传统民俗文化和建筑装饰艺术进行高度结合,两者的魅力水乳交融,表现得淋漓尽致。
2、设计绝妙的“五福捧寿”图
在“岭南第一福”木雕的旁边,还有一个绝妙的“五福捧寿”图。这个木雕的整体图案是一个精致的博古架,上面摆着一个珊瑚、一个青铜香炉、一个铜钟和玉璧和数只小鸟,另外还有一组题款:“英雄吐气兆乎福寿连绵。”在青铜香炉上燃着一股袅袅的香气,香气又化成五只蝙蝠和一个寿字,即“五福捧寿”图。这个“五福捧寿”图巧妙地利用了传统文化含义和汉语语言特点,取蝙蝠的“蝠”与福气的“福”字同音,以“蝠”表示“福”,而设计此图的人又将“寿”放在“五福”中间,寓意福寿连绵。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
>“五福捧寿”图
“五福捧寿”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吉祥图案。但是,“五福”是什么意思呢?恐怕今天大多数人都讲不清楚了。“五福”在中国民间的说法就是“福、禄、寿、喜、财”,这是一种通俗的讲法。据《尚书·洪范》记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考终命”就是人不但要长寿、还要健康和善终。因此五福就是代表“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在中国古代“五福”被视为人生最高幸福生活的标准。
3、屏风:如何讲述从商周到宋代的故事
陈家祠的建筑上,所有的木构件都雕刻着故事图案,因此,陈家祠的木雕被誉为民间故事大全。聚贤堂是陈家祠建筑的中心,厅堂高大宽敞,装饰典雅,大堂后装饰着12扇大型木雕屏风与第三进分隔。在这12幅大型木雕屏风图案中,讲述了唐朝到南宋时期的精典故事,如:唐朝的“太白退藩书”、商末周初的“渭水访贤”、春秋战国时期的“携琴访友”、明朝景泰年间的“荣归故里”、南宋时期的“岳飞大破金兵”……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
>屏门
这十二扇屏风挡中是广州木雕的代表作,其刀法犀利洒脱,刚劲利索,格调高雅,在构图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采取“之”字形构图,把曲折复杂的故事集中在一个画面上,由下至上按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刻画,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开解极为传神,既照顾到故事内容的完整性,又注意到构图造型的高度概括,是艺术价值极高的木雕作品,体现广东木雕的艺术风格。屏风上分别雕有从商周至宋代的历史故事,还有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和以文人雅士为题材内容的故事,有人称赞它为“用钢刀雕刻的中国历史故事长廊”。
究竟是宗祠还是书院?
陈家祠,一座标准的祠堂建筑被命名为“书院”,在《广东省各县建造陈氏书院》、《议建陈氏书院章程》等信函中,却又讲到“议建宗祠”。那么,这座建筑布局严整、富丽堂皇的建筑究竟是“书院”还是“祠堂”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原因。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
> 陈家祠屋脊上的灰塑作品
1、冠名书院却不具备教书授徒、培养弟子的功能
在清代,作为广东省会的广州城中,出现了很多以姓氏冠名的书院、书室、试馆、书舍等建筑。今天,除了陈氏书院还保留完整外,在广州市内小马站一带还有一座何氏庐江书院,又称何家祠;在中山四路长兴里还有邱氏书室,1891年,康有为在此开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事实上,广州这些在历史上以姓氏冠名的书院并不像中国传统的书院,如:岳麓书院、广雅书院那样具有教书授徒、培养弟子的功能。
在《陈氏书院记》中有这么一句话:“举至于立膏火、置书籍等事,经费甚巨,要在扩而充之,俟诰异日可也。”事实上,在陈氏书院建成后不久,科举制度就废除了。陈氏书院再也不会用作读书课试之地了,“立膏火、置书籍”的设想也始终没有实现。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
> 镂雕龛罩 2、祭祀祖先,却不是宗族祠堂
事实上,在广州城中建造祠堂形制的建筑,供奉先祖牌位,举行春秋祭祀,颁发“胙金”,即乡间所说的“太公分猪肉”,这在清代是常见的。然而,在本质上,它并不是宗族祠堂!因为它所联络的各“房”之间,大多没有可靠的血缘关系和世系关系。
陈家祠号称联络了全省七十二县陈姓族人,但是,这些族人之间却大多互不认识,更不用说追溯血缘和世系关系了。因此,陈家祠只是象征性的找来所谓汉代的太邱公作为共同的始祖来供奉。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议建陈氏书院章程》中得到证实,根据《议建陈氏书院章程》我们可以了解到,陈家祠的董事职位可以用金钱购买,作为回报,可以获得神龛正座主位。各地陈姓族人只要缴纳一定款项,即可将自己的祖先牌位放入陈家祠内供奉,牌位摆放位置的优劣与捐款数目的多少挂钩,捐款数目越多,其牌位摆放的位置就越好。这便明确了陈家祠就是联合各地陈姓族人的合族祠组织。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
>色彩丰富的彩绘雕塑 3、改名“陈氏书院”,缘于官方禁祠
据冼氏《曲江侯书院图记》记载:“乾隆三十七年,巡抚张彭祖以城内合族祠类多把持这讼事,挟众抗官,奏请一律禁毁。于是各姓宗祠皆改题书院。我祠之以书院名亦由于此,故祠制也。”由此可见,在清代乾隆年间,广东官府担心各地族人聚集广州建造合族祠堂,其宗族势力日益强大,就会聚众闹事,与官府抗衡,于是规定广州城内严禁建造祠堂,广东官府曾有禁毁广州城内合族祠的行动。为避开官府的禁令,广州城内各姓氏的祠堂便改称书院或书室。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
> 聚贤堂
就陈家祠而言,为了使其合法化,陈氏族人不仅找到陈伯陶和陈兰彬等广东着名绅士作为“倡建陈氏书院绅耆”之一,还在陈家祠的地址靠近当时广东着名的官办最高学府——广雅书院这一点上大做文章。陈氏族人极力渲染陈氏书院与广雅书院为邻,借广雅之德、广雅之风以培育百粤之陈姓子弟。这样一来,一个祭祖的祠堂和联系广东各地陈姓族人的联络处,就堂而皇之地变成一座与德为邻、沐浴广雅人文之风教书育人的书院了,陈家祠似乎也因此找到了它得以创建和存在的依据。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
>陈氏书院
进入陈家祠广场,首进大门上的匾额“陈氏书院”朱地墨字赫然入目,这便是这座建筑的正名或称雅号。进入祠堂,中进大堂上又高悬一个巨大的匾额“聚贤堂”,后进建筑还设立了十一个大神龛,供奉陈氏祖先的牌位,明确地向世人表明这是一间宗族的祠堂。实际上,这座被冠名为“陈氏书院”的建筑确实是一间祠堂。
广东过年纪事陈家祠 2013-2-23
18:59
——兼论广州陈家祠的风水格局
陈家祠
广州有名建筑——陈家祠
许多人以为广州除了吃,没什么有名的景点旅游的,那是因为你还没到陈家祠。
曾祥裕 曾海亮
也称陈氏书院,建成于1894年,为广东72县陈氏族人合建的宗族祠和书院,主要用作为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项提供临时居所。整体建筑布局严谨,装饰精巧,富丽堂皇,是广东现存祠堂中规模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群,以“古祠留芳”入选广州新八景,现为广东省民间艺术博物馆。最具吸引力的是建筑中大量采用的石雕、木雕、砖雕、陶塑、泥塑、铁铸等装饰。建筑格局三路三进。
一说到广州有名建筑,最为有名建筑有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广东圆玄道观、陈家祠、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等广州标志性建筑。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秦朝开始,广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两千多年来一直都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广州是岭南文化分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以下是中国本网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广州建筑资料,具体内容如下:
(温情提示;
为方便大专院校师生学习杨公风水,赣南杨公风水培训网决定举办寒假风水学习班,欢迎有志者报名学习。联系电话
:13766307454,QQ421184777
我们坐地铁从光孝寺到陈家祠,就一站路。陈家祠前是一个大广场,最前面有个新建的牌坊。
我来过广州无数次,行色匆匆,逗留期间也怕上街,因为这是一个车流人流拥挤不堪的南方大城市。
陈家祠
广州有名建筑——陈家祠
丁酉年初冬一天阳光灿烂,我从白云山游览下山,坐在车上缓缓行走在色彩斑澜、充满动感的的广州闹市区里,行驶到车水马龙的中山七路,街边一广场上一栋古色古香的祠堂让人眼睛一亮。想不到,在繁华都市还保留一块历史坐标。
陈家祠简介:
因为中间这一排花草,我们竟走到西门去,发现错了,再走到东门买票。门票8元,学生免票。
陈家祠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布局严整,装饰精巧,富丽堂皇,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这是一座集广东’三最’(规模最大、最完整、最精美)的传统艺术建筑–陈家祠,它以其精美绝伦的独特结构、严谨古朴的氛围渲染出诗、书、礼、画、乐等文化范畴。它曾被评为“羊城十大美景”之首,又以“古祠留芳”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世纪以来,陈氏书院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点。
陈家祠广场西门
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建成于光绪十九年,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是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姓宗族捐资兴建的合族祠,同时也为广东各县陈姓子弟赴省城读书应考、诉讼、议事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陈氏书院是典型的岭南祠堂式建筑,坐北朝南。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说起这座名闻东南亚的古祠堂历史,让天下姓陈的人感到骄傲。
陈家祠
广州有名建筑——陈家祠
进了大门,先来张大门主景的。
据了解,广东的陈氏,除潮汕地区的多从闽南迁来外,珠江三角洲大多数陈氏是南宋时期从岭北迁至南雄珠玑巷,然后再分布到广东各地的。陈氏在南粤开枝散叶,逐步发展成为广东最大的姓氏。广东陈氏大多数是颍川陈氏分支,也以颍川堂为堂号。作为广东第一大姓,陈氏的绅士名流,在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四月,开始倡议建立“陈氏书院”。
陈家祠
陈家祠建筑规模:
据记载,当时由陈昌朝、陈宗询、还有曾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的著名外交官吴川县的陈兰彬等48人在广州组成了建祠公所,联名向全省各地的陈姓宗族发出信函,邀请各地陈姓族人派人到广州商讨筹集资金,修建陈氏书院。
陈氏书院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
再欣赏一下大门外墙上最有价值的六幅砖雕。
《陈氏书院章程》明确一点:将要建设的陈家祠是联合各地陈姓族人的合族祠,并有“增设内试寓,以便各房赴考”的功能。另外还“延品学优长老师在本书院讲学课文。凡我祠子孙果系聪明敏捷、材学有成、无力求学者,准入书院课读,由书院酌助膏火。”根据《陈氏书院章程》,当时陈家祠的董事职位可以用金钱购买,以获得神龛正座主位作为回报。牌位的摆放位置与捐款数目挂钩,各地陈姓族人只要交纳一定款项,就可将自己的祖先牌位放入陈家祠内供奉。
陈家祠
陈氏书院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巧妙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其题材广泛、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技艺精湛,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
研究风水者,最喜欢与古建筑交朋友。越古越好,而且人才出的越多的古建筑,更是研究的重点
。而作为古代建筑,陈家祠有其独特建筑风格,而且其风水内涵,也是玄机重重,让你如入迷宫,层层探寻。
广州市的陈家祠,位于中山七路,又名陈氏书院,在神州大地知名度颇高,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布局严整,装饰精巧,富丽堂皇,1959年辟为广东省民间艺术博物馆。
梧桐柳杏凤凰群图。两边配文乃宋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第四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陈家祠
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六年——二十年间(1890一1894年),是从前姓陈的广州人用以供奉祖先的庙寺。那时,广州姓陈的不但居多,且最有地位。因此他们集资建起了这座陈氏合族祠。这是一座“广五间、深三进”,面积达一万三千二百多平方米,前后拥有八十多米长的三排大殿,中间和左右两侧贯以四条长廊,组成六个大院庭。
有学者从光绪年间的广东省地图,发现了’往陈家祠路程由轮船渡头起过沙面入澳口南岸荔枝湾直泊书院’、
‘由轮船渡头起入兴隆街十八甫十六甫十五甫观音桥五福太街连元通津到书院’类众多’水路’指示标记,可见当时的陈家祠可从多条水道’直泊’到门的,显然九曲之水,汇聚陈家祠。
刘庆伏狼狗图
北宋年间,西夏国送给宋朝一匹叫做“狼狗”的烈马,并扬言如果没有人能够降伏此马,西夏就要兴兵攻打中原,结果狄青麾下猛将刘庆请缨并制伏了“狼驹”。全图雕有人物40多个,神情动态栩栩如生。
陈家祠
广州有名建筑——陈家祠
当然,现在陈家祠周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再也见不到这灵动的水流,只有高楼林立,它缩在高楼之中如同坐井观天。
陈家祠建筑历史意义:
五伦全图。五伦即五常,中国封建宗法社会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这是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古人又以凤凰、仙鹤、鸳鸯、鹁鸪和黄莺五种禽鸟代表五伦。配诗为明代广东新会学者陈献章
《白沙》两首 植竹为垣土作台,野桥分路到溪回。
江门若比瞿塘水,何处游人肯上来。青山依旧锁溪台,前度游人去不回。赖是山人无诉牒,有人真本买山来。
经测,陈家祠的坐向为坐北向南,坐癸向丁兼子午,南临珠水,北望云山,
得天地之灵气的厚爱,其风水优势在于藏风聚气,得水为上。
陈家祠
必威官网,陈家祠既体现了中国建筑的形式,又富有广东地方工艺装饰特点,表现在建筑装饰艺术方面,该祠从上至下,从外至里,所有的堂、院、廊、厅、门、窗、栏杆、屋脊,大量地运用了石雕、木雕、砖雕、陶塑、泥塑、铁铸等加以装饰。既有镂雕于石栏杆的瓜果、花鸟、云纹,镶嵌于各处的铸铁花等纤巧小品,又有雕塑于屋脊长达二十七米的巨幅泥塑。雕塑彩绘中最多的是反映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景象,以及菠萝、荔枝、杨桃、木瓜等南方佳果。陈家祠集广东民间工艺之大成,成为中国少见的一座雕塑艺术建筑。
岭南古建筑的结构美在陈家祠表现的淋漓尽致。
该祠第一排大殿曾为客厅和书塾(中国过去的祠堂多附设私塾);第二排大殿用于聚会;第三大殿则供奉祖先牌位,名位高者居中,低者分居两侧,等级森严。祠内是广东全省民间工艺美术精华荟萃之地,种类繁多,仅雕刻作品便有木、石、玉、竹、象牙、金属、贝壳十余种。这些民间工艺品和陈氏书院的建筑装饰艺术共展一堂,相互辉映,每天都有很多中外游客来此欣赏,获得美的享受。
松雀图。配的是两幅书法名帖。左边配诗乃宋蔡襄的
《梦中》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
嵩阳居士今何在,看眼看人万里晴。此诗有苏东坡《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而著名。
陈家祠是一座代表岭南传统建筑装饰风格的艺术建筑群,其建筑布局既遵循传统礼制规例,又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祠堂建筑坐北朝南,门前有开阔的广场,原先的风水塘现已没有了,但是市民一致要求恢复原貌。
陈家祠
为广东省陈氏的合族祠堂,又称陈氏书院。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年),由黎巨林设计。整座建筑坐北向南,
占地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6400平方米。为三进五间九堂六院大小19座建筑组成。陈家祠以其巧夺天工的装饰艺术著称,它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铸铁”著称,
号称”百粤冠祠”。
陈家祠真是岭南所见最大的一座族祠。它设有前、后、东、西四院,总占地面积36600平方米(包括部分田地)。陈家祠主体建筑面宽和纵深均为80米,平面呈正方形。由十九座硬山式单体建筑组成,每座建筑之间以庭院相隔,长廊相连,厅堂轩昂宽敞,庭院幽雅秀丽。平面以中轴线建筑为主,遵循中国传统建筑“前门、中堂、后寝”的型制,采用“五路三进”两边对称的布局,严谨对称,空间宽敞,主次分明。在建筑的处理上,以中轴为主线,两边配以低矮偏间、廊庑围合,衬托出主殿堂的雄伟气慨,形成纵横规整而又突出主体建筑的格局。整体建筑外面建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门前有开阔的广场,设有前、后、东、西四院,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宽和纵深均为80米,平面呈正方形。采用抬梁式建筑结构,硬山式封火山墙。总体采用“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设,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布局严谨对称,空间宽敞,主次分明。在建筑的处理上,以中轴为主线,两边以低矮偏间、廊庑围合,衬托出主殿堂的雄伟气概,形成纵横规整而又突出主体的构局。建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
右边配诗是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王文治作品。
在陈家祠尽显中国民间所奉行的吉祥文化。
陈家祠
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
雨過寒山解纜遲,將行還問後來期。
陈氏书院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
富。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
“尉迟公争帅印”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下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
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得难解
难分的情景,人物生动传神,引人入胜。
鐘聲明發龍山下,猶認楓橋夜泊時。
整座建筑前低后高,中间有青云巷,站在巷中,抬头仰望,视线狭窄,只看见蔚蓝的天空和浮动的白云,高耸的山墙上装饰着一只巨大的口衔花篮展翅飞翔的蝙蝠灰塑,代表着富贵和祝福。青云巷南北贯通,层次递进,连接的建筑前低后高。青云巷本来是为祠堂的防火而设立的,但建筑师亦赋于其灵性,一级比一级高,即取其吉祥之意,希望陈氏弟子通过青云巷就能平步青云,步步高升,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陈家祠
因祠堂落成后,一直作为陈姓子弟读书办学的地方。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间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1950年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1957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维修管理。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6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组艺术建筑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之下,得以发扬光大,供国内外人士观摩鉴赏。
从屋脊到梁架到柱础,从木雕到砖雕到石雕,多以’蝙蝠’作为装饰—五只色彩斑斓的蝙蝠围绕一个’寿’字,表示’五福捧寿’;蝙蝠口中含着如意绳结、桃子,寓意’福寿如意’;在一只蝙蝠前面加上几个铜钱,称为’福在眼前’;手执扇子的钟馗招引一只翩翩飞舞的蝙蝠寓意’引福归堂’……
以上是中国本网为中国建筑人士收集整理的关于“广州有名建筑”的详细建筑知识介绍。更多相关“广州老建筑”、“广州市标志建筑”的建筑咨询敬请关注中国本网。关注手机本网(
百鸟图
祠堂内的天井,喻意“四水归堂”,财水不外流。
陈家祠
右边配诗是唐朝诗人杜牧的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陈家祠如此精致的风水布局,体现了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天人合一营建观念,寄托了民众祈福的愿望,它不愧为岭南宗祠代表作,值得古建筑研究者深度考察研究。
陈家祠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左边配诗是宋代理学家程颢的〈春日偶成》
陈家祠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陈家祠
梁山聚义图。想要分清楚每个人物对应哪条好汉却有些难处。
陈家祠
放大看细部,中门悬的是“聚义厅”,两边对联为“万古英雄罗宇宙,千秋义气贯乾坤。”中间的是托塔天王晁盖,不是宋江,宋江主政后就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了。下面的吴用较为明显,边上有一个是林冲。左边行者样的是武松。
陈家祠
这陈家祠为何又叫“陈氏书院”呢?缘由是广东是天地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清朝朝廷怕族人聚会,有不利于朝廷、不利于治安的情况发生,严令不得建祠,所以只好以书院的形式建造,当然这也是陈氏子弟读书赶考的预习之所。
陈家祠
陈氏书院大门的这对石鼓直径1.4米,连基座高2.55米,这石鼓可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没有功名的人家不得立。这是1892年陈氏家族中的陈伯陶中了探花,被封为翰林学士,立此石鼓以作炫耀。基座上有“五福入门”、“八仙过海”等精美石雕。
陈家祠
游记来自蝉游记网站-惘顾左右
在大门两侧墙脚处,各有四幅石雕,各藏寓意。
一品清廉
蟾宫折桂
爵相聚
封侯挂印
宝鸭穿莲,谐音“连甲”,“穿”即“中”也。
麒麟送书
爵禄封侯
陈家祠门前广场上有一对石狮子,基座是原物,修复时发现的,基座上也有精美的雕刻。
一株大的盛开着花朵的桃树装在花瓶里,笑面迎客。
未进大门前,我们先了解下了陈家祠的建筑结构。陈家祠主体建筑面积有6400平方米,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结构。所不同的是它是由几个大型的四合院将大小19座建筑联为一体,形成以中轴为主线,东西配殿,外设厢房的这种严谨对称的布局,具有浓郁的南方祠堂和书院的鲜明特点。我们一般“深三进、广五间、九堂六院”为概括陈家祠的整体建筑。所谓“进”是指建筑的深度。在陈家祠内有3排各80米长的大殿,高大宽畅、气宇轩昂,每一排大殿为一“进”,故称“三进”。“间”是古人用来测量建筑面积的单位,“广五间”,表示有5间的宽度。至于“九堂六院”也就不言而喻了。它是我们广东目前现存宗祠建筑中规模最大,民间建筑装饰工艺最完美,最富有代表性的一个艺术建筑群。它以布局严谨、气势雄伟、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倾倒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郭沫若先生在当年参观陈家祠赞叹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陈家祠的建筑装饰艺术之精美跃然纸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美在何处,精在何方?
西侧的昌妫廊门及青云巷连廊。东侧的蔚显廊门
聚贤堂外景
内景
聚贤堂右边景色
聚贤堂左边景色
聚贤堂右边长廊透视
从左边看聚贤堂前院子
还是左侧斜方向看聚贤堂右边景色
第三进的院子
看侧院
长廊上的陶塑灰塑聚贤堂前的铁铸和石雕。
后进大堂设立了十一个神龛,供奉陈氏祖先牌位,表明这是一间宗族的祠堂。
后
附:集广东72县陈氏家族人力财力智力而成
关于陈氏书院筹建的历史,因史料在抗战期间散失,后来不得详知。近年,中山大学鲍炜教授在新会县景堂图书馆寻到一份《陈氏族谱》,这段历史才得以清楚。黄淼章对此也颇有研究,并著述还原当年的情景。广东72县陈氏家族合建
因有“天下李,广东陈”之说,陈姓在清代依然是广东最大的姓氏。为体现广东第一大姓和望族的地位,陈姓的乡绅名流——陈昌朝、陈宗询、曾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的著名外交官吴川、陈兰彬等48人在广州组成了建祠公所,联名向全省各地的陈姓宗族发出信函,邀请各地陈姓族人派人到广州商讨修建陈氏书院,筹集资金。其中,《陈氏书院章程》明确,陈家祠就是联合各地陈姓族人的合族祠,并有“增设内试寓,以便各房赴考”的功能。另外还决定“延品学优长老师在本书院讲学课文。凡我祠子孙果系聪明敏捷、材学有成、无力求学者,准入书院课读,由书院酌助膏火”。但这一愿望后来未实现。
由《陈氏书院章程》可了解到,陈家祠的董事职位可以用金钱购买,以获得神龛正座主位作为回报。牌位的摆放位置与捐款数目挂钩,各地陈姓族人只要交纳一定款项,就可将自己的祖先牌位放入陈家祠内供奉。由于牌位认购踊跃,连海外陈姓华侨也响应慷慨解囊,筹建资金很快就筹集起来,并由专人管理。由后来楹联上的“72县”、供奉的1万多个牌位可见,当时认捐人数之多。银子堆砌的岭南经典建筑
由购置田产到选置材料,可见陈氏族人对这个合族祠是不惜花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大手笔力求最好最精美。光绪十四年7月,以陈颖川、陈世堂的名义用银元21691元3毫8仙整购买了位于西门口外恩龙里、荔枝湾福水堂等总面积约36600平方米的地产,作为陈家祠的建筑用地和出租田地。
祠堂的建筑设计聘请的是当时岭南最好的建筑大师黎巨川,并把整体工程承包给他的瑞昌店。工程于光绪十三年开始清理场地和定格局,十六年正式破土动工。
黎巨川后来在回忆建造过程时感慨万千:陈家祠是不怕花钱的,整个工程集中了全省的名工巧匠和营造商号进行,木材是从东南亚、南洋、海南岛进购的直径80厘米、高达10余米的坤甸木等珍贵木材;陶瓷瓦脊装饰采用佛山石湾知名的陶瓷瓦脊店号文如璧等;灰塑装饰则由番禺“灰批状元”靳耀生等提供;砖雕装饰工程由当时久富盛名的番禺艺人黄南山等负责;铁铸装饰由佛山名工负责;壁画装饰由佛山以善书画著称的艺人杨瑞石负责,凡是各种建筑手艺,只要是好的、绝的,一律不拒。
光绪十八年,当中轴线工程即将完工时,陈氏家族中的一位儒生陈伯陶在殿试中高中探花,并封为翰林院编修。陈氏族人以为建祠风水有灵,进而发动更广泛的筹款捐资。光绪二十年,这座耗时7年、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精美建筑陈氏书院完工交付使用,并成为岭南建筑的经典之作。描述详尽的交通路线图陈家祠在没有建成之前,便绘制有了用于筹集建馆资金所需要的“交通路线图”,它便是由蓕熙所制的《广东省城全图》。该画卷长38厘米,宽34厘米,印制于清光绪十四年孟秋,而这时陈家祠才刚刚兴建。地图中不但把整个书院的建设计划、筹建意图极力表露出来,还把书院的地理位置、环境、交通乃至路程的远近、花费时间的多少都描述得十分详尽。如今我们可看到地图上一共列出了5条前往陈氏书院的路径,其中的3条路径,是指引陈姓族人由外地来广州后如何找到陈氏书院,皆为水路;其余两条中,一条是从城中前往陈氏书院的路,一条是指导陈氏子弟来往科举考试地点—贡院与陈氏书院之间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