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殿中,守护了成吉思汗陵长达八百年的达尔扈特人,守护着成吉思汗的遗物,看守着日夜长明的酥油灯,据导游讲,伊金霍洛旗有6千多达尔扈特人,而能够成为守陵人要经过层层选拔,才能得到如此殊荣。随行的蒙古族姑娘,在陵前下拜,导游引导我祈祷叩拜,被我婉言拒绝,之后便成了我心中一大遗憾。
出殿,外侧有一片敖包,与藏族的玛尼堆类似,原本都是指路的作用,现在都用来祈祷和祭神,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密葬传统“陵”的概念,蒙古族与汉族理解不同。“陵”在古汉语里的意思是“大土山”,由于古代帝王的陵墓在外观上是类似“大土山”的凸起物,进而引申为“帝王陵墓”。
一,成吉思汗病逝,下葬的墓地成谜。
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因为是在西征的途中,而蒙古皇族又有秘葬的习俗,戎马一生的成吉思汗树敌无数,他的后事就更为谨慎了。
“不发丧,勿令敌知”,他的尸体被秘密下葬,墓地至今成迷。据说灵柩下葬后,用几百匹马踏平了埋葬之地,然后让人在边上守护,直到地面长出了新草,和其他地方浑然一体了,守护的人才能回去。不过我觉得守护人回去后肯定也是没有活路了,应该都被秘密杀害了。
据《蒙古秘史》记载,最开始还是能在草原上找到成吉思汗墓地的。因为成吉思汗被下葬的时候,蒙古人当着一个母骆驼的面宰杀了一个小骆驼作为陪葬品,之后只要拉着母骆驼过来,它悲鸣的地方就是下葬地了,但是骆驼死后,就再也找不到了墓地了。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距东胜区70公里。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山”字形建筑,犹如巨大巅峰至顶劈开,圣山如崖,壁刻豪放粗犷的13世纪古文字和草原岩画,再现了蒙古部族初创阶段的历史;成吉思汗跃马雕像,矗立中央,英武神威,直入苍穹。整个门景显示出了开天辟地、气壮山河的宏伟景观,是最具特色的蒙古文化门景。
站在气壮山河门里,抬眼了望,只见数百个蒙古铁骑捍卫着一座中军大帐——汗王打仗时指挥战事、平日行军生活的牛拉军帐、牛拉战车。绕过雄浑健壮的两排铁牛,上几个台阶,进入金帐,居中一个汉王宝座,金碧辉煌,厚重奢华,坐后树立一根鎏金木柱,柱顶挂着一只泛着白色的长角羊头,氏族图腾与威仪的象征。下中军大帐稍往后走,雕塑群的风格忽然一变,捡着牛粪的中年妇女、等待牧归的慈祥老人、骑羊的小孩、调皮的小狗,一派祥和的生活画面。我悄悄想,这大概是蒙古人牧战结合的具体反映吧。
往后是内蒙古文化博物馆,一幅230米长的巨幅连环画式油画,让人感受到成吉思汗指挥百万大军,奋勇出征、统一蒙古的真实场景。但我更喜欢蒙古族的文物展览。从古文字石刻到清末的马鞍马蹬马嚼子,大约数千个展件里,最难忘的共有三件:一是一只整羊皮,扎住四蹄和脖颈,两条后腿上绑一根木棍,肛门塞一个木塞子的,叫作皮水桶。乍一听感觉有点残忍,细想又觉得这么叫再自然不过;一个是石雕负水女奴,颧骨高耸、腹部凸起,硕大的水桶压得她几乎直不起腰来,脸上却没有一丝愁容;一个是萨满教脸谱,面目狰狞,门齿如柱,头栓骷髅,给人感觉是神秘、深奥,文化的海洋没有边缘。
最里面是银河双骏雕像广场,汉王最喜欢的两匹军功卓著的银色大马,高高的站在八丈高两个大石门上,翘首奋蹄,昂望远方。战马乃将军之腿、将军之魂,纪念成吉思汗,他的“银河双骏”,是一定要纪念的。这与礼泉九嵕山唐太宗李世民墓前刻有“昭陵六骏”,应当是一个道理。就在大家游兴正酣之际,面前出现一道栅栏,旅游景点完了。人们觉得很不尽兴,不禁质问导游:“这里到底是不是成吉思汗安葬的地方?”导游似乎早就习惯了这样的质问,微微一笑说:“当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西征西夏时,路经鄂尔多斯草原,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的美景,十分陶醉,留恋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随从要拾马鞭时,被成吉思汗制止。大汗有感而发,吟诗一首: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并对左右说:‘我死后可葬此地。’成吉思汗在六盘山逝世后,属下准备将他的灵柩运回故地安葬,但灵车路过鄂尔多斯草原时,车轮突然深陷地里,人架马拉也纹丝不动。这时,大家想起了成吉思汗生前的话,于是,就地将成吉思汗安葬在了鄂尔多斯草原上,并留下500户达尔扈特人守护。”
“成吉思汗的墓葬到底在哪里呢?”看惯了汉冢唐陵的我们,总觉得既然叫成陵,地面上就应当有遗存物的。导游解释说:“传说成吉思汗下葬时,为保密起见,曾经以上万匹战马在下葬处踏实土地,并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为了便于日后能够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下葬处,当着一峰母骆驼的面,杀死其亲生的一峰小骆驼,将鲜血洒于墓地之上。等到第二年春天绿草发芽后,墓地已经与其他地方无任何异样。后人在祭祀成吉思汗时,便牵着那峰母骆驼前往。母骆驼来到墓地后便会因为想起被杀的小骆驼而哀鸣不已。祭祀者便在母骆驼哀鸣的地方进行隆重的祭奠。可是,等到那峰母骆驼死后,就再也没人能够找到成吉思汗的墓葬了。”听完这个血腥的故事,大家发出一片惊叹。但还是有人不愿就此罢休:“总该有个衣冠冢吧?”
导游讲解说:“从蒙古人的习俗和过去信奉的萨满教讲,祭奠先人主要是祭灵魂,不是祭尸骨。人将死时,他的最后一口气——灵魂将离开人体而依附到附近的驼毛上。成吉思汗去世时,拿白色公驼的顶鬃,放在他的嘴和鼻子上,如果不喘气了,说明灵魂已经附着在这片白色驼毛上,这时遗体就可以处理掉,而把这团驼毛保存在衣冠家里。据说上世纪50年代成陵落成时,乌兰夫曾经打开过银棺,看见过这团驼毛。”
乌兰夫可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缔造人之一哩,他要是真见过,那还有什么疑问呢?大家就不再问。
听完导游的介绍,我想,萨满教重灵魂而轻肉身,不知比埃及法老、比周秦汉唐乃至明代清朝的皇帝们,要聪明多少倍呢。按照导游的说法,这里应当就是成陵,成吉思汗陵。这就像世上好多事情,你心里认为是,那就一定是。我坚信,就在这里,在我们脚下,在我们刚刚经过的这片草原上,埋葬着令人崇敬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前景浏览大约需要1个半小时的时间,可以从景点的后门步行到后面的陵墓所在地,后面大约需要1个小时。
守护在这里的那一支队伍,正是成吉思汗生前最得力的部下,他们跟着成吉思汗南征北战,立下过汗马功劳,这些人也是对成吉思汗最为忠心的一群人。他们一代代都在这里,看守着成吉思汗的陵墓。
中间正殿高达26米,平面呈八角形,重檐蒙古包式穹庐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房檐则为蓝色琉璃瓦;东西两殿为不等边八角形单檐蒙古包式穹庐顶,亦覆以黄色琉璃瓦,高23米,整个陵园的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雄鹰,极显蒙古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最后部分是蒙古历史博物馆,门口写着蒙语的“汗”,而整个博物馆也是按照这个字的形状建造。博物馆主要以画卷的形式,描述了成吉思汗的一生,殿中展示了蒙古包、马鞍等蒙古人所特有的日常用品。
在群雕广场两边的微地形至高处,顺自然地势设置两条宽18米通道与成吉思
汗大道趋于平行角度,道路的畅通,你可以从侧面以府视角度看到雕塑群的全景欣赏一幅千军万马、出征行军的历史画面。在这里你会为成吉思汗的成功感到惊叹、
感到不可思议,这样的条件、这样的队伍,却为人类历史创造了那么多的世界之最、那么多的跨国之谜……。
2、成吉思汗的死因之谜。
在正史记载中成吉思汗为病死,但由于年代久远,成吉思汗的真实死因是众说纷纭。
一是西夏王妃咬死说。《蒙古源流》记载,成吉思汗攻打西夏,西夏乞降,并根据成吉思汗的要求献上一些美女,其中就包括西夏王妃。西夏王妃对成吉思汗深恶痛绝,在成吉思汗猥亵她时,一口将成吉思汗的下体咬掉。成吉思汗血流不止,当日殒命。
二是被雷劈死说。蒙古人迷信“上天以雷电警告不孝者”,成吉思汗因惹母亲生气导致母亲去世,有不孝之嫌,所以特别害怕雷电,1227年夏,成吉思汗误入雷区,被雷电击中致死。
三是被马踩死说。蒙古人撰编的《蒙古秘史•卷十四》记载,“成吉思既住过冬,欲征唐兀。从新整点军马,至狗儿年秋,去征唐兀,以夫人也遂从行。冬间,于阿儿不合地面围猎,成吉思骑一匹红沙马,为野马所惊,成吉思汗坠马。”坠马之后,被后面的马踩中而死。
四是中箭说。1227年初成吉思汗在西夏作战时膝部中了毒箭,最终致命。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自己的遗著中认为:成吉思汗死于箭伤。《圣武亲征录》说,成吉思汗受箭伤有三次:1202年阔奕坛之战、1212年攻西京之战、1226年攻西夏时膝部中箭。估计最后一次箭伤对其身体影响较大。《世界侵略者传略》、《史集》、《元史译文》、《纲目译文》等国外、国内书籍都说“汗病八日死”。
五是中毒说。民间另有传说,“中毒说”这种说法,来源于《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是十三世纪意大利商人,于1275年到达中国。其时正是元世祖忽必烈当政时间,在元朝有过17年的交往。其在游记中记叙的成吉思汗的死因:在进攻西夏时围攻太津(吉州,古要塞)时,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来的毒箭。结果可想而知,毒箭攻心,伤势益重,一病不起。但民间另有传说,成吉思汗是“中毒”而死。成吉思汗对窝阔台越来越不满意,想改立拖雷为储汗,窝阔台为维护自己的汗位,与成吉思汗喝酒时,下药将成吉思汗毒死。
接着前行,参观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
从铸铁的几百尊雕像中穿过,来到了一个休闲广场。整个广场的地面是一块亚欧版图,展示出当年成吉思汗的统一疆域,广场两面以各色旗帜显示着蒙古族的军事与民族的雄心壮志。
博物馆内有一幅长206米、高2.5米,以表现206年蒙古族历史(自1162年成吉思汗出生至1368年元王朝结束)为主题的油画长卷。据悉,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油画长卷,它将集中展现蒙古民族历史的三个阶段,即蒙古族“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一生、成吉思汗去世至元王朝的建立以及元世祖忽必烈和元朝的兴衰史。
成吉思汗的陵墓的确是有人负责守卫的,正如自古大多数陵墓一般,成吉思汗的陵墓也是有着专人常年负责祭祀看守的。
最近有蒙古族的亲戚病重,才想起去成吉思汗陵的时候,没有为亲朋祈祷祝福。遗憾之余又想起,还欠了一篇游记,因为记忆稍显远了,所以配以图片略做记录。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离机场较近,而距离东胜区大约要1个小时的车程。
成吉思汗陵分两个部分,前面以人文景观为主,是一个以成吉思汗和蒙古族历史为主题的公园,大约营业到下午17:00;后面才是真正的陵墓所在地,大约营业到下午18:00。
前景分气壮山河、铁马金帐、亚欧版图和蒙古历史博物馆4部分。
气壮山河是整个景区的门景雕塑,左中右均配以与成吉思汗几个重点年龄段的数字相对高度的石雕,形成顶天立地的“山”字造型。中柱顶部是成吉思汗骑马征战的雕像,下书蒙文“大汗”,再下是汉文“成吉思汗”
3、成吉思汗的伟大功绩。
一是创建了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帝国。他历经二十几年浴血奋战,终于消灭了所有对手,降服了各部落,统一了蒙古草原,整个大漠草原全部统一于他的旗帜之下。从这一天开始,他带领他的子孙接连发动了大规模征服战争,铁蹄所向,势如破竹,以龙卷风“核”爆炸的威力席卷了整个欧亚大陆,先后有四十多个国家,七百多个民族都归附于蒙古帝国。他的子孙创立了蒙古帝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金帐汗国,以及后来的帖木儿汗国,几乎整个亚洲和欧洲的大部分都成了蒙古帝国的领地,建立起了一个疆域恢弘日不落的巨大王朝即草原帝国,亦称之为大陆帝国。其版图之大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后无来者,它的版图究竟有多大,直到今天仍然是“X”。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的版图相当于三千万平方公里,是现在中国版图的三倍之多。东起朝鲜半岛,西抵波兰、匈牙利,北至西伯利亚俄罗斯诸国,南达爪洼中南半岛,在北纬15°——60°、东经15°——130°。苏俄著名学者巴托尔德说:“成吉思汗帝国的建立从某一点上说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件;把远东和前亚的文明国统一在一个王朝的政权下是空前绝后的”。因此,他以“世界征服者”的称号载入史册。
二是在军事上开创了“五个世界第一”。组建了世界上第一流强大的快速骑兵;
第一个实现了全民皆兵;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炮兵部队;
组建了世界第一个参谋部;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了“闪电战”。
大中华的文化融合之力永如万里长江东逝水,但也别遗忘金戈铁马的作用。文武兼修、兼备,也许是此成陵给今人的启示!
走进山门,呈现的是当年蒙古人征战沙场的历史景象。茫茫草原上,奔跑的骑兵和圆顶的金帐,再现了成吉思汗的雄雄野心和动人心魄的军事阵容。从最高点眺望,可以看到从草原过去,远处有大大小小的蒙古包,是真正游牧民族的居住地。想来对于蒙古同胞而言,能住在成吉思汗的附近,一定也是不小的荣誉。
问:传言成吉思汗有一支神秘的部队,为什么从800年前到现在,一直守护一个陵墓?
成吉思汗陵景点内,景观部分很少,经过长长的楼梯上去,直接看到一字排开的三个蒙古包形状的建筑,就是陵墓所在地了。而实际上,导游一再强调,这里并不是真正的陵墓,而是衣冠冢,殿中陈列着大汗生前的用物,真正的陵墓所在地,依然是个谜。而景点内,也散养着一匹大汗生前最爱的一匹战马的“转世神马”。
不过我Old FU个人人为,这种说法与蒙古族的祭拜传统有冲突:
守护在这里的那群人后来繁衍出了后代,他们将这份任务传给了自己的子辈。
传言成吉思汗有一支神秘的部队,为什么从800年前到现在,一直守护一个陵墓?(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学过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元朝的开创者成吉思汗,乃是“一代天骄”,带领铁骑横扫世界。一提起他,好多人觉得他是一个非常高大威猛的人,经常骑着一匹马,征战四方,非常能打仗。其实他仅仅是一个只会弯弓射大雕的人,在历史上他还创造了许多辉煌和极限,直至他的死亡,一直像谜一样。传言他有一支神秘的部队,从八百年前到现在,一直守护着他的陵墓,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神秘的部队尽职尽守,代代相传呢?事情还要从这里说起。
进入检票口后,便是依次参观景点:气壮山河门景、铁马金账群雕、欧亚版图、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中心广场。
真正的成吉思汗墓早已经不知道在哪里了,如今的成吉思汗陵墓又叫做八白宫宫帐,是成吉思汗的后人为了祭奠成吉思汗,专门修建的。
部落的交融形成民族、国家,漫长的交融是文与武的博弈与撕拼。成吉思汗的孙辈以铁骑兼并四方在大中华建立了元帝国,成了中华历史上的一代王朝,后来的滿清王朝的来由也是如此。金戈铁马的驰骋,最终溶于人文的洗滌,文化的滔滔融合之力,胜过了一时的武略。
当时下着小雨,晚上便下起了瓢泼大雨,当地人说应是百年不遇的,沙漠上的植物今年长的异常茂盛。而我,赶到机场就发起了高烧,当晚又因大雨留宿在伊旗,这片圣主的陵园。
谨以此文,祝福生者与逝者。
3、欧亚版图
跟很多守墓人不一样的是,成吉思汗的守墓人虽然已经守卫了近八百年的成吉思汗墓,却始终没有离开过,一直守卫着成吉思汗的陵墓。
虽然说八白宫宫帐只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但依旧有一批人专门守护在这里,负责看守陵墓与祭祀之事。
2、铁马金帐群雕
成吉思汗,一代天骄,在征讨西夏的途中,意外去世。关于他去世的原因有好几种说法。
一是成吉思汗在高龄征讨西夏,长途颠簸,身体受不了,后来染了病而亡。
二是成吉思汗在一次打猎的过程中,出了一个意外,一下跌下马来摔成重伤,不治而死亡。
三是成吉思汗俘虏了西夏的王妃,并杀死了西夏的国王,西夏王妃为丈夫复仇,用她的樱桃小口咬了成吉思汗一下,导致他血流如注,血枯而死。
这是一种“使命传承”
成吉思汗陵的前身叫“成吉思汗八白宫”,它的建立源于萨满教的传统,地址在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的草原上。
萨满教认为人死以后是有灵魂的,于是,成吉思汗弥留之际,守护在身旁的人从白骆驼额头取下一缕绒毛,吸收了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目的是要留下他的灵魂。
然后,拿着这缕绒毛,以及一些成吉思汗的生前用品和衣服,放在一个白色的宫帐,进行供奉,这座白色宫帐成为象征成吉思汗的“奉祀之神”。
后来,成吉思汗的四位夫人过世,供奉的神物慢慢增多,白色宫帐逐渐增加,最后就成了八座宫帐。这八座祭祀成吉思汗的宫帐,史称“八白宫”,也叫“八白室”。
从成吉思汗归天开始起,就有一支精锐部队,开始守护“灵帐”。这支部队被称为“达尔扈特”,这些人被称为达尔扈特人。
达尔扈特人自从守陵起,不做官,不出外参加战争,只负责两件事,守陵和祭祀。
当达尔扈尔特人有了后代后,从小就被灌输守陵的意义和使命,从小就训练如何守陵,如何祭祀。于是,这项事业就被代代相传。
当老一辈达尔扈特人离世之后,就有新一辈掌管,这是一种使命的传承,生生不息。
东殿安放着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及其夫人的灵柩。自窝阔台及其长子之后,蒙古族皇帝都是拖雷的子孙,所以其地位极为显赫。西殿供奉着象征着九员大将的九面旗帜和“苏鲁锭”。苏鲁锭即为大旗上的铁矛头,成吉思汗南征北战中,用它指挥过千军万马,传说成吉思汗死后,其灵魂便附在其上,因此在蒙古人民的心目中,苏鲁锭是十分神圣的(殿内不允许拍照,故无图)。据《蒙古秘史》记载,蒙古皇族下葬后,先用几百匹战马将墓上的地表踏平,再在上面种草植树,而后派人长期守陵,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迹方可离开,知情者则会遭到杀戮。
至此,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区的景点,算是游览完毕了。接下去,再往北,就是成吉思汗陵园区了。此次游览,没有去成吉思汗陵园区。
最开始成吉思汗的一些妃子与儿子,各自都修建了陵墓,用以祭奠他,后来经过了漫长的时间,这些陵墓也都合并了,共处一处。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壮山河门景。门景造型呈“山”字型,犹如巨大颠峰至顶劈开,高耸的成吉思汗跃马雕像腾空而出,顶天立地、矗立中央,东西山峰凿刻出门景造型,凝实厚重、寓意深刻、气壮山河、开天劈地。让你没踏入成陵,就感受到蒙古大帝的威武气势。
三,成吉思汗陵的历史风波。
在蒙古族人的心中,成吉思汗陵是神圣的,所以在历史上它也有过风波了。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蒙古族的汉奸就打算把成吉思汗陵帐送到日本的占领地区,送去之后的目的当然是要蒙古族对日本忠心了。
国民政府听到消息后,抢先一步,把成吉思汗的陵帐送到了甘肃榆林的兴隆山,之后又送到了较为安全的青海省塔尔寺。
新中国成立后,在蒙古族的要求下,成吉思汗陵帐又在1954年被送回了鄂尔多斯,并且在伊金霍洛旗的甘德利草原上又重新修建了陵园,要是你们去了这里,记得一定要去看看了。
而达尔扈特人了?他们还是不忘自己使命,在世代守护着这座陵园了。
本人原创,已签维权,抄袭必究。
达尔扈特人的生活有保证,所以能坚持
虽然达尔扈特人并不对外打仗,也不在政府担任官员,但他们的收入还是有的,要不然如何吃穿?如何过日子?如何守陵?
达尔扈特人本是游牧民族,对于养殖很在行,于是,达尔扈特人工作之余进行养殖,贴补家用。
除此之外,祭祀的人前来,也会给达尔扈特人给予一定施舍。
另外,从元朝开始起,是允许达尔扈特人出外自己募捐的,但募捐必须征得达尔扈特首领济农的同意,募捐时,有时候是金银等钱两,有时候是牧民直接给的牛羊,为了方便,牛羊就在途中换成了钱。
募捐得来的,一部分是更换成吉思汗陵的用品,一部分是采购祭祀用品,还有一些可以根据等级进行分配,让达尔扈特人能够有生活费。
除了募捐,元朝还是有一部分拨款的。
现在,达尔扈特守陵人是有工资的,成吉思汗陵也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当然,达尔扈特人中也有一部分人,已经进城做了其它事情,但是仍然有很多继续在进行着他们认为的崇高事业。
达尔扈特人,翻译过来,就是担负神圣使命的人。三十多带代下来,达尔扈特人已经从曾经的五百户,一千多个人,发展到了目前的六千人左右。这六千人当中,一部分人还在继续着神圣的使命,并且在继续往下传承。
成吉思汗是古代蒙古族的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战略家,他戎马一生,一生都是在战场上度过,他的一生大大小小的战役有300多场,在300多场战争中少有败仗,他在多次西征中扩展了蒙古帝国的版图,他建立起的政权,征服了大半个世界,他创立了一个横跨亚欧两个大洲的蒙古帝国,在整个12世纪的世界下几乎整个亚欧大陆上的所有国家都要被他打过。
他的宏伟大业,威震四方,震撼世界,他是中华五千以来少有的叱咤风云的伟大人物。当然像这种伟人他的陵墓肯定也不简单,公元1225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病死在征伐西夏的路上,由于成吉思汗的军队当时正在攻西夏的关键时期,所以当时封锁了成吉思汗死亡的消息。
在西夏投降后才把大汗死亡的消息公布,由于成吉思汗死亡时间的特殊性,他临死前要部下们先封锁消息,在灭西夏后,成吉思汗的部下在蒙古的大草原挖了一个将近3平方公里的大陵墓,用几千匹马在上面来回踩踏直至整平,然后等到来年的春天长草了就完全找不到了,这也正是野史关于成吉思汗陵墓的记载,关于成吉思汗陵墓的具体位置正史没有记载。
到了忽必烈灭宋后,在中原建立了庞大的元帝国,并将成吉思汗尊为元太祖。不久后忽必烈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女忘了祖宗,在蒙古大草原建立一个庞大的衣冠冢,以来藉慰先人,在陵墓建立起来后,忽必烈建立八百宫,就是让八个部落来世世代代守护大汗的陵墓,忽必烈从八个部落中抽取了500壮丁来训练,以组成一个500人的精锐部队来保卫大汗的陵墓,这个500人在大汗陵墓安家立业,经历了38代,直至现在都还有他们的后人。
那为什么这500人的部队为什么一直遵守着这个约定呢?首先这500人的先人部族都是一起陪着成吉思汗一起打下了大半个世界的江山,守卫成吉思汗陵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荣耀,成吉思汗在他们的心中早已经是一种精神支柱,所以能世世代代陪在伟人的旁边对他们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于这些守陵人,国家会供养着,虽然经过了许许多多的改朝换代,但是在他们的守陵的地方是不需要征税的,所以对他们来说是很值得的。
经过了38代的守陵,现在这500人的后人已经作为国家的正规的守陵人,现在成吉思汗陵的守陵人已经是国家的公务员,这个是很丰厚的条件的。
金戈铁马,中军大帐,那些将军、战将、士兵,还有牛车马车等等,全部由实心铜制成,屹立在绿色草原上,让你眼前展现出当年成吉思汗率领战士们征战的画面,足以让人震撼!
4、对于研究蒙古历史文化的人士来讲,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值得一去,里面的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内有一幅长206米、高2.5米,以表现206年蒙古族历史(自1162年成吉思汗出生至1368年元王朝结束)为主题的油画长卷,图文并茂,其信息量非常大。
800年过去了,为何这是守护成吉思汗陵墓的500人的部队,一直在延续。
首先,是这些守护成吉思汗陵墓的人对成吉思汗的尊敬与崇拜。代代相传,他们对成吉思汗,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忠诚,必须一代代的守护下去。
其次,成吉思汗作为一个英雄,历朝历代都会对守护的陵墓的人高看一眼,并且对守护陵墓的的士兵给予特别的帮助,会提供一些物资和设立一些特权,你保证他们继续守护下去。
最后,守护成吉思汗陵墓的人世世代代当做了自己的职责,并且现在已经有了工资,就更加稳定了,他们继续把这个工作一直做下去。
要说到我国历史上最牛的帝王,我相信应该就是蒙古帝国的可汗成吉思汗了吧,好战的他跨马挥刀,征战四方,铁蹄几乎踏遍了了整个欧洲,使元朝的疆域在顶峰时期达到了4400万平方公里。成吉思汗绝对是当时威风凛凛的世界霸主,不过再威风也还是有落幕的一天了。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亲征西夏的时候在六盘山下病逝,结束了他戎马倥偬的一生,可是他的故事却还没有结束了,因为他的神秘陵墓至今成谜,引发了国内外无数人的关注。不过虽然他的墓地找不到,但是他的衣冠冢“成吉思汗陵”却一直有人在守护了。
守护陵墓的人是达尔扈特人,即“担负神圣使命的人”。这些人子承父业,忠心耿耿守护了陵墓将近800年了,绝对也是很传奇了,我们今天就一起去看看他们的故事吧。
从两匹白马图腾中间穿过,坐电瓶车,终于来到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在临死之前,特意派遣了自己的一支500人的秘密部队,对他的陵墓进行守护。
成吉思汗死后,秘密建立了墓穴,秘密进行了埋葬,据说把建立墓穴和埋葬他的工人全部杀掉,并且没有建立在地面上高高隆起的墓地。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把埋葬他的地面和平常无异,让马不断的来回踏平。
那么有人就好奇了,那成吉思汗的墓怎么找呢?他们还是有办法的,那就是当着一只母骆驼的面,把小骆驼给杀了,并且把小骆驼的血滴在成吉思汗墓地的地方。
于是每年祭祀的时候就牵着母骆驼,母骆驼停在哪里,在哪里悲伤的哭泣,那么那里就是成吉思汗的墓。
可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母骆驼也终有老去的那一天。应该隔一段时间,就把一只母骆驼和一只小骆驼带到成吉思汗墓地的地方进行一次杀戮,才能保证这种延续。
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么做,在母骆驼死了之后,成吉思汗的墓地的准确位置也就成了一个迷,只是一个大体的方位,具体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成吉思汗陵的主体是由三个蒙古包式的宫殿一字排开构成。三个殿之间有走廊连接,在三个蒙古包式宫殿的圆顶上,金黄色的琉璃瓦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圆顶上部有用蓝色琉璃瓦砌成的云头花,即是蒙古民族所崇尚的颜色和图案。
旅游景区可参观的景点是:气壮山河门景、铁马金账群雕、欧亚版图、成吉思汗历史博物馆、中心广场。
为什么他们能一代代的守护在这里近八百年呢?
首先这群人当初就是成吉思汗最忠心的部下,在他死后,更是将成吉思汗当作了信仰,能守护成吉思汗的陵墓,他们从精神上就非常满足,完全不排斥,所以世世代代守护着成吉思汗的陵墓也不是什么麻烦事。
其次就是蒙古人给了他们最好的待遇,他们不需要像蒙古人纳税,不仅如此,他们只需要守护陵墓,定时行祭祀之事就行,他们需要的物资,可以从蒙古无偿获得,可以说是一个福利很不错的团体了。
到了现代,这些人的使命依旧在延续着,现在的他们被称为达尔扈特人,政府也给了他们很不错的待遇,他们只需要像过去一样就可以了,政府会给他们公务员的待遇,这份待遇还是很不错的。
如今的达尔扈特人早已达到了近三千人,守护了皇陵八百年,靠的不仅是精神依托,更是靠着政府给他们的丰厚待遇。
确实有这么一支队伍,他们就是著名的成吉思汗陵墓周围的“灰袍人”,他们都是达尔扈特人,在今天,这些灰袍人达尔扈特人他们全都是可以享受国家的公务员待遇,令人无比羡慕。
那么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可以一直在这里为成吉思汗守陵呢?毕竟八百年了,无数雄主的陵墓早就都已经荒废了,成吉思汗陵墓却依旧有专人保护和看守呢?
这似乎很难回答,但总有人会认为,说什是因为这些达尔扈特人有什么诅咒或者说这些人都是心中有成吉思汗的人的后代,他们全都拥有对成吉思汗无比忠诚的精神,这种精神传承数代,是可以守陵八百年的根本原因。毫无疑问,这种说法没有信服力。
真正的答案其实有许多,精神只是一部分而已——第一,成吉思汗陵墓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成吉思汗藏有宝藏的真正陵墓没人知道在哪,所以这种成吉思汗陵墓得不到太多贪婪者的垂涎,因此守陵人受到的打击会小很多。
第二,成吉思汗的这个衣冠冢周边的草场确实属于比较丰美的牧场,很是会受到同样是游牧民族达尔扈特人的喜爱和崇拜。达尔扈特人作为被成吉思汗留下的守陵人,拥有这么大一块美好的草场,这就使得他们这些守陵人实力不容小觑,一般的偷盗游牧力量也不敢冒犯虎威。
第三,由于成吉思汗在草原上的传说实在是早已深入人心,游牧民族尤其是蒙古民族,就没有人不崇拜他的,达尔扈特人作为可以看守成吉思汗衣冠冢的守陵人,这份荣耀实在是比天还大,比海还深。他们会心甘情愿的为可以陪伴成吉思汗而感到无比光荣。
第四,这支鄂尔多斯传承了38代的达尔扈特人先人部族都是一起陪着成吉思汗一起打下了大半个世界的江山,他们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成吉思汗的后人以及之后的草原统治者,往往都和成吉思汗有或多或少的血缘关系,所以在草原上从来都是直接豁免他们的一干税收和战争。
并且又因为他们这些达尔扈特人都是当地人,军事传统向来惊人,所以,历来统治者都希望能够掌握住这些人和这些地方,因为这样能向其他蒙古人展示自己的正统性和重要性。
所以啊,正是因为有了以上这么多原因,每一个原因都可以归根到底到各种情况都使得他们守陵人自身能拥有很丰厚的条件,八白宫宫帐是成吉思汗这个衣冠冢的全名,负责看守陵墓与祭祀之事的达尔扈特人在这种情况下,得以看守接近八百年实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之所以他们可以看守这么多年,精神层面之外其实更多的还是因为丰厚的利益和统治者重视,从来不是单纯只靠所谓的精神力量就可以支持着这些忠诚卫士可以连续数代人不离不弃,这也给予我们极大启发——中原王朝很多雄主的陵墓,周边虽然一开始也设有守陵人,但是几代人之后就因为严重的土地兼并,这些守陵人逐渐沦为佃农或者奴隶,甚至沦为盗墓者。
成吉思汗这支军队一共有五百多人,他们不断得繁衍,世世代代守护着一个陵墓,这座陵墓就是成吉思汗的八白室,而这个部落现在大概已经发展到了2000人,称之为达尔扈特人。
至今为止,成吉思汗的陵寝依旧是一个谜团,甚至连一点靠谱的线索也找不到。2000年的时候,曾经有一组美国的考古队员,在政府的默许之下对陵寝进行了地毯式的搜索。2002年他们根据线索打算掘开一座疑似的陵墓,可还没有挖到地宫却挖出了两个盗墓贼的尸体。这两个盗墓贼死状奇特,从外表看不出死亡的具体原因,很像是传说中中了陵墓诅咒而死的样子。
后来美国的这队科考队员又遇到了成群的毒蛇,让考古队员之中的很多人被毒蛇咬伤。因为此前金字塔诅咒事件全球尽知,即便是装备齐全的美国考古队也退缩了。在外蒙总理的谴责之下,他们还是放弃了科考,中断了对成吉思汗陵墓的探寻。
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后人找寻到一棵巨大的金丝楠木,将其中间挖空,让成吉思汗的遗体躺进去。成吉思汗下葬的时候只有少数人知晓,除了他的直系子孙,其他人全部被杀。他的陵墓没有任何标记,就连填土的时候,草皮也要按照原样编号铺在上面。所以成吉思汗的陵墓这么多年都没有找到,归根结底还是密葬做得太彻底。
那么达尔扈特人守得这座陵墓到底是什么陵墓呢?其实这是汉族人在翻译八白室时候出现了误差,八白室并非陵寝,也不能称之为我们理解层面上的衣冠冢。八白室顾名思义就是八个白色的帐篷,在作用上来说其实就是祭祀所用的神庙。因为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八白室也会随着达尔扈特人迁徙。现在我们看到的成陵是在解放后建设的,所以说陵墓有些不严谨,现在还在沿用八白室这个称呼。
达尔扈特人是成吉思汗从身边的最忠心的家族之中挑出来的最信任的几百个人,他们也没有辜负成吉思汗的遗愿,如今他们已经传了39代,依旧遵守着几百年未曾变动过的祭祀程序。成吉思汗曾经规定达尔扈特人一生只需办好祭祀一件事情即可,不用耕田、狩猎也不需要服劳役、军役。
他们对于祭祀所用的50部祭词必须铭记于心,一个字都不能有错。每年要进行的祭祀仪式也非常多,大大小小也有几十场。而且如果有客人来了,他们的祭祀就不能停止,祭祀程序相当复杂,并非我们想象之中的那么清闲。
达尔扈特人对成吉思汗的忠心是从内心深处发起的,体现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他们在咳嗽的时候会祈求成吉思汗的保佑,在织地毯的时候也会祝福成吉思汗的在天之灵。只要他们生了儿子,他们会在家门口树立天马旗,一根是成吉思汗的战神苏鲁锭,一根就代表着永远守护着成吉思汗的卫士。他们将这种忠义的思想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每一个达尔扈特的孩子都注定带着天职降生。
只要达尔扈特人存在一天,就会一直恪守他们对成吉思汗的信义和忠诚,八白室的圣灯就不会熄灭。
欢迎关注,祝你幸福。
以上
其实成吉思汗当年在征讨西夏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为了隐蔽消息,等进攻完了西夏,成吉思汗去世的消息才流了出来,这时候蒙古族的成吉思汗后人才开始了紧锣密鼓的修缮成吉思汗陵墓的工作。
按理说,虽然守墓人存在是很正常的,但是守墓人守卫一个王朝的时间也差不多了,如果说仅仅是因为信仰,他们守卫成吉思汗陵墓八百年,显得就太过不一般了,大元王朝早已经灭亡几百年了,这些守墓人为什么一直守卫着成吉思汗的陵墓没有离开呢?
博物馆以蒙古文“汗”字的造型,堪称当代蒙古族典型建筑之一。博物馆内的墙上以一幅世界第一、蒙古历史206米长卷油画《永远的成吉思汗》贯穿始终,206米长卷,寓意蒙古帝国206年的历史。馆内珍藏了蒙古历史文物和精美独特的民族器物,比如马鞍,蒙古包的演变历史,民族服装等等,是国内外唯一专题收藏、研究、展示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成为了继承和弘扬蒙古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地。
我是木鱼,小女子一枚,却痴迷于近现代史的风起云涌,每日更新,喜欢就关注我吧,感谢有你。
成吉思汗,一代天骄,弯弓射大雕,皮鞭抽敌人,打下的土地大到“让世人赞叹”。
即使这样,也避免不了“年老离世”的命运,但是,因为生前仇敌太多,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被人盗墓”,成吉思汗死后的墓地未曾公开,直到现在,都没人知道成吉思汗的真身到底葬在了哪里。
那么,成吉思汗的后人和子民们,要祭拜成吉思汗去哪里祭拜呢?这个不难,因为成吉思汗的后人们建立了一个“衣冠冢”,而且派专人管理这个“陵墓”,这些人叫“达尔扈特守陵人”,这些守陵人,新老更替,但使命从未忘记,一直到了现在。
为什么这个队伍一直坚持守陵?原因何在?
成吉思汗陵,简称成陵。是蒙古帝国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距鄂尔多斯市区40公里。由于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史料记载吸收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也就是灵魂的驼毛,几百年来就收藏于成吉思汗陵。现今的成吉思汗陵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青海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陵园占地约5.5公顷,对研究蒙古民族乃至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紧邻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为5A级景区。
4、成吉思汗为什么能够征服世界?
一是成吉思汗是不世出的军事奇才,同时,他还是一个能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帝国元首。而且非常重视人才,优秀人才及工匠的任用从来不分民族。.成吉思汗所进行的征战,就其规模和艺术、突然性和灵活性、包围的战略和战术而言,是史无前例的。
二是源于蒙古草原围猎时的大迂回战术,使敌手措手无妨。冷兵器时代,骑兵占据绝对优势。欧亚等国的军队多以步兵和重骑兵为主,而蒙古军队却是清一色的轻骑兵。轻骑兵具有突击力强、灵活多变的特点,适合远程奔袭。
三是成吉思汗的军民管理制度相当的务实和科学。蒙古国初期,成吉思汗把蒙古牧民划分和固定在95个千户中。千户下设百户、十户。千户那颜都是成吉思汗的封臣,各千户内的牧民不能任意离开千户组织,对那颜有人身隶属关系。成吉思汗把一部分千户作为领民分给诸弟诸子,形成左右手诸王。
四是成吉思汗胸襟开阔,气度恢宏,他用深得人心的公正态度统御他那每天都在膨胀的帝国,高度智慧使他发挥出高度的才能。蒙古草原武士英勇善战。还非常善于改进作战武器,比如弓箭,火药,石弩、攻城槌和坑道工兵等等。
五是蒙古草原众部族长期处于分裂、战争、饥饿中,草原民众渴望有统一稳定的生活,使得成吉思汗的军队通过战斗获得资源的欲望非常强大。
总之,这一支神秘的部队能够800年如一日地守着成吉思汗的陵墓,既是对他这个祖先忠心的表现,也是对他崇拜的结果。小编认为:成吉思汗在征战中虽然杀伐太重,但没有不牺牲的战争,他建立的世界历史上疆域空间辽阔的蒙古帝国打破了欧亚大陆上各民族、各国之间的界限,既扩大了本地加大了东西方人民的交流往来,为繁荣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愧被西方学者称为“全人类的帝王”。
不知大家看完后,如何评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成吉思汗陵位于鄂尔多斯市区南约40公里处,从鄂尔多斯市区出发,向南行驶经包茂高速,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并不是成吉思汗金身所葬地,这里还藏有吸收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也就是灵魂的驼毛。
这里每年都会举行大大小小的祭拜仪式60多次,分为平日祭,月祭和季祭,其中规格最高、最隆重的祭奠活动,当属“苏鲁锭”大会。
“苏鲁锭”的蒙语意思是茅,是蒙古的象征,是战神的标志。“苏鲁锭”大会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七举行,这一天是成吉思汗建立不朽战功的日子,内蒙各旗的旗主都会带上祭品前去参加,活动历经数百年,从未间断过。而这些活动的承办者,既不是政府,也不是民间组织,而是一个神奇的部落——达尔扈特人。
达尔扈特在蒙语里的意思是担负特殊使命的人。据传,当年成吉思汗死后,挑选了最信得过的500个近卫军作为守陵人,距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经历了38代人,历经历史变迁,朝代更替,多次陵墓迁移,守陵人世代相传,坚守岗位,现有约2000多人。
蒙古族最神圣的职业
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公认的最伟大的人。不仅统一了蒙古各部,带来了新知识新文化,改变了蒙古民族落后的面貌;他和他的子孙开展的西征活动,还让蒙古登上了世界舞台,使得蒙古民族声名远播,受世人顶礼膜拜。从蒙古族民族心理来说,成吉思汗陵是圣地,是全蒙古的总神祗”。当成吉思汗守陵人,是神圣的职业,是无上荣光的事情,是让族人尊敬羡慕的职业。
无需为生计担忧
守陵人不仅享有不服兵役、不纳税赋的特权,可以世袭罔替、代代相传,享有陵墓周边最为丰美的牧场;每年大大小小的60多场祭祀活动,可以接受、征集各旗的祭祀物品。对于精神圣地的祭祀品,热情大方好客的蒙古人,更不会吝啬。
守陵人不仅守护着陵墓,更守护着蒙古人的精神家园。
历朝历代的帝王死后,都会修建规模庞大的陵寝,然后在陵寝周围安置大量的守陵人员。比如汉朝时的陵邑制度,等皇帝死后,会安排大量的功臣子弟和关东富豪看守陵墓。明朝时朱元璋也为自己的孝陵设置了孝陵卫。同样成吉思汗也不例外,他死后也安排了一支部队为自己守卫陵寝,如今这支部队已经世代相传了八百多年,并且直到今天依然还在传承。
公元1225年秋,成吉思汗经过了7年的西征之后,回到了草原,此时的成吉思汗已经是一位64岁的老人。然而听闻西夏背盟之后,成吉思汗不顾高龄,决定御驾亲征。但仅仅两年之后,成吉思汗竟然死在御驾亲征的路上。
关于成吉思汗的去世,《元史》中的记载仅有;
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
这也就是说成吉思汗是在哈老徒的行宫病逝,但其死因不明。也因此在很多野史传闻中,成吉思汗甚至是被西夏王妃咬断了下体而去世。但在《蒙古秘史·卷十四》中记载,成吉思汗是在打猎的过程中坠马受伤,后因伤重不治而亡。临死前,成吉思汗安排好了后事,并且特别选定了500名士兵为自己守护陵墓。
等到成吉思汗去世后,根据蒙古人的丧葬习俗,他的后人选择了密葬,并且在下葬的时候,必须将墓穴中的土成块状取出。等到棺材下葬之后,将从墓穴中的土块再依次序放入,将多余的土块扔到几十里之外的地方。
墓葬建成之后,工匠会立刻遭到守陵士兵的灭口,然后为首的将领会派出大量马匹在周围的土地上来回奔跑,直至将此地踏平为止。与此同时,负责守陵的人员还会在成吉思汗陵墓前,当着母骆驼面前宰杀一只驼羔,并让鲜血流到陵墓之上。这样母骆驼便会因为伤心而深深地记住此地,以待来年祭祀之时,能够找到位置。不过母骆驼死后,成吉思汗真正的陵墓便会成为一个永久的秘密。
当然蒙古皇室为了祭祀先祖,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方式。那就是在成吉思汗弥留之际,由负责守陵的将领拿着白骆驼额头上取下的绒毛放在他的嘴里,吸收掉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从而留下他的灵魂。这一绺绒毛连同成吉思汗其他的遗物被放在了白色宫帐内进行供奉。
后来,成吉思汗其他几位夫人去世,白色的宫帐越来越多。忽必烈时期,钦定成吉思汗太庙为八座白帐,亦称“八白室”。从此之后500名士兵连同其家属开始世代守卫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同时他们也被称为“达尔扈特人”,意为担负神圣使命的人。
达尔扈特人从担负使命的那一天起,他们便成为了蒙古族中极为特殊的一部分。他们只负责守护、祭祀、管理、迁移成吉思汗的“陵墓”,因此他们拥有不服兵役、不纳税赋”的特权。而且元朝政府还会固定拨付一定的财物让他们祭祀。
清朝时期,清政府也保留了达尔扈特人的特权,并且规定达尔扈特人可以到蒙古地方上征收祭祀所用的财物,而且所有的驿站必须免费提供马车坐骑等等。因此当时的达尔扈特人生活也算优渥,守卫、祭祀活动也可以一直延续了下来。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企图利用成陵的影响力。因此蒋介石派遣了傅作义、邓宝珊为起灵祭祀官,沙王为主祭官,拨付了专门的经费,将成陵迁往了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1949年8月初,马步芳将成陵移往了青海省塔尔寺。
1954年时,经过蒙古自治区与达尔扈特人的请求,成陵最终返回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伊金霍洛旗。国家拨付了专项的经费修建了成吉思汗的陵宫,而且还将散落在各地的成吉思汗遗物聚集在了成吉思汗陵。
如今,成吉思汗的陵园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并且大部分达尔扈特人成为了国家公职人员。在供奉与祭祀成陵时,可以享受固定的工资待遇,因此他们可以一直守卫成吉思汗陵。
确实有这么一支部队,他们代代相传,800年如一日的守护着成吉思汗的陵墓。至于原因应该就是出于对成吉思汗的忠诚和信仰吧。毕竟当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人四处征战建立了强大而辽阔的大蒙古国,从那以后,成吉思汗不仅是蒙古人心中最强大的勇士亦是蒙古人心中最伟大的神。
那么守护成吉思汗陵墓的这群人也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达尔扈特人”,“达尔扈特”是蒙古语,意思就是“担负神圣使命的人”。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按照蒙古人的习惯,成吉思汗被葬在了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地方,而他的子孙臣民则收集了成吉思汗生前的一些遗物以及吸收了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的驼毛建了白帐,作为他的衣冠冢,这座白帐就成了全体蒙古民众供奉的“总神祗”,之后成吉思汗的四位正室皇后也相继去世,白帐供奉的规模也逐渐增多,到了忽必烈时代,白帐规模增加到八座,他也正式确定了这八座白帐为太庙,八座白帐亦被称为“八白宫”或“八白室”。
而从成吉思汗去世那天起,一支500人的守陵部队便被挑选了出来,他们全部来自成吉思汗的护卫部队,其中不乏跟随成吉思汗征战多年的部将,可以说他们是对成吉思汗最忠诚,战功最卓著的一群人,从此以后他们便担负起守护和祭奠“奉祀之神”的使命。
到了现在达尔扈特人约有两千多人,他们依然忠诚的守护着成吉思汗的陵墓,而且政府也非常尊重达尔扈特人的风俗习惯,在如今负责成吉思汗陵寝管理和祭祀的当地成吉思汗陵管理局中也有50多名达尔扈特人,我想达尔扈特人的忠诚将会一直传承下去吧。
成吉思汗有一支神秘的军队,从800年前到现在,一直守护着这个陵墓。
气势恢宏的“气壮山河”入口门景主体建筑由高21米的成吉思汗手持苏勒德的越马柱型雕像,左右分别高18米和16米的山岩石壁、底部三层27级台阶、西边与山峰连接的丘陵式墙壁等组成,是成吉思汗震撼世界之伟大壮举气魄的缩影。左右岩石墙壁上雕刻着体现蒙古民族原始的生产、生活、风俗的壁画。这些壁雕,将我们带入成吉思汗时期的北方草原。在东壁前墙用蒙文刻写的“天骄”两个大字,引人注目,体现了景区的主题。在这些壁画中间刻有6幅成吉思汗箴言。箴言用十七世纪已普及了的蒙古文刻成。
1、既然祭灵魂,那找他的尸骨的埋葬地点又有何意义呢?
1、成吉思汗驾崩,神秘部队守陵。
公元1226年的深秋,蒙古帝国的大军从草原出发,浩浩荡荡开往遥远的西夏。这支队伍由成吉思汗亲自统帅,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出征,谁也不会想到,成吉思汗从此再也没有活着回到他心爱的大草原上。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死在了六盘山上。吉思汗弥留之际,守护在身旁的部将遵照传统习俗,从白骆驼额头上取下一绺绒毛放在他的嘴上,吸收了他最后一口气,留下他的灵魂。随后,按照成吉思汗生前的遗嘱,棺木进行密藏。当一行人到达秘葬地后,将成吉思汗的棺木缓缓地放入事前修好的地宫之中,封好墓门,回填夯土,然后“以万骑蹂之使平”。经战马踏平后的墓地毫无异状,来年草长花开时,与草原融为了一体。最后,蒙古人在墓旁栽上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
一切妥当后,士兵牵过来一头母骆驼,拖雷当面宰杀了它的小骆驼。待来年祭祀时,只需牵着这只母骆驼,行进到当初宰杀小骆驼之地时,母骆驼就会发出悲伤的呜咽之声。再辅以当初栽下的树木,祭祀之人就能顺利的找到成吉思汗的墓地。更残忍的是,为成吉思汗下葬的送葬队伍,最后全部被杀害了。
在此之前,另外一支秘密部队也被选拔出来,他们就是成吉思汗陵墓的守陵人。守陵人都是从战功卓著、最最忠诚于成吉思汗的部将及其后代中选拔出来,他们担负起守护和祭奠“奉祀之神”的使命,这支特殊部队就是后来被称为“达尔扈特”守陵人。“达尔扈特”—汉语意思为“担负神圣使命者”。达尔扈特人在经过长达八百多年的繁衍后,他们有原来的不到千人,变成了现在的近万人,承载成吉思汗遗物和英灵的八百室也在不断迁移,不过达尔扈特人什么时候都没有忘记他们的职责,800多年来他们父死子继,一直继承者守护着成吉思汗陵墓的职责。
二,达尔扈特人守护陵墓将近800年。
很多人就奇怪了,既然成吉思汗的墓地都找不到了,那达尔扈特人守护了近800年的成吉思汗陵是什么了?别着急,马上道来。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刚刚去世的时候,边上的人按照蒙古族的传统习俗,从白色的骆驼身上取下一绺绒毛放在他的嘴边,意思就是吸收灵魂,之后绒毛就被当成圣物一样保留了下来。忽必烈更是建立了八座祭祀成吉思汗的宫帐,这些宫帐被称为“八白宫”或者“八白室”,宫里面有灵柩,灵柩中放着绒毛和成吉思汗的画像和一些遗物,宫里面也放着成吉思汗四位夫人的遗物,八百宫也就我们说的成吉思汗陵。
有了成吉思汗陵,那就要守护的人了,其实从成吉思汗去世的时候,就选好了人去守护了。这些人据说都来自成吉思汗的亲信,这些人也就是后来的达尔扈特人。
他们的使命就是守护陵墓和负责祭祀活动,他们不用纳税,不用服兵役,也不能做官,以免耽误神圣的使命。这些人还真的子承父业,一代代守了下来,守到现在,已经有792年了。
之四:成吉思汗陵诉说着什么?
一直神秘的部队,一生只守一座墓,世代流传,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职责。
从中国历史看,成吉思汗不但是蒙古民族的伟大缔造者,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前仆后继,统一蒙古高原,进而统一全中国,结束了中国自唐末以来四百多年长期分裂战乱的局面,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元朝,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华民族的版图。正因如此,成吉思汗陵作为纪念成吉思汗的标志,不但象征着蒙古民族的统一,而且标志着中国的长久统一。从世界历史看,成吉思汗是两千年来影响世界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千年更替之际,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对本千年十个影响最大的人物”,成吉思汗荣膺榜首。他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彼得大帝、恺撒大帝、拿破仑等人。他和他的子孙所建立的大帝国,改写了世界版图,深刻影响了欧洲历史的进程。他使得人类之间实现了“最广大而开放的一次握手”。所以,至今世界各国的人民对成吉思汗和蒙古文化仍然充满了兴趣,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理所当然地具有世界文化价值。
亚欧版图——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创建的广袤疆域,横跨亚欧,地括3200万平方公里,打通了东西方文明通道,也促进了世界文明进程和历史文化的发展,亚欧版图是中外历史上最大的以版图形式重现蒙元帝国疆域的景点。
生活一地鸡毛,总是负重前行——
气壮山河门景是世界上唯一由成吉思汗跃马雕像组成的山字型门景。
恢复了成吉思汗出征时的宏大场面,你能感受金戈铁马、声势浩大的出征场面。你进入景区后,你也是雕塑群中的一个景物,与整个群雕
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动、静结合的优美画面,和谐自然,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来到景区门口的时间是下午14点03分。
亚欧版图,是中外历史上最大的以版图形式重现蒙元帝国疆域的景点。需站在高处才能拍全拍好。
4、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
宋被元取代,实则是重文轻武,虽南宋创建了江南的繁华,朝夕之间被铁蹄踏破。
成吉思汗大鄂尔多,直径13米,有22头牛拉车。金帐内完全
按照当年的摆设进行布置。13世纪,欧洲一位亲眼见过成吉思汗出征时宏大场面的画家,留下了一幅“铁马金帐”油画。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铁马金帐群雕就是
以这幅历史画为基础雕塑而成。
照片中央远处,即为成吉思汗陵园。在这两个园区的中间地带,就是观光小货车的车站,小火车从这儿到景区大门入口处的游客中心来回开行。
只是一个衣冠冢的成陵,却建的如此恢弘大气,除了内蒙古土地辽阔之外,更重要的是可见成吉思汗在蒙古族乃至中国及世界历史的影响。
四、关于成吉思汗的死亡与下葬的传说
晚上,在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观看了中国首创大型马文化全景式综艺演出——《千古马颂》。
二、真正的成吉思汗陵在哪儿,永远是一个谜
所以何处是成陵,永远是个谜,有人说成吉思汗葬在外蒙古了。
正殿正中摆放成吉思汗的雕像,高5米,身着盔甲战袍,腰佩宝剑,相貌英武,端坐在大殿中央。塑像背后的弧形背景是“四大汗国”疆图,标示着700多年前成吉思汗统率大军南进中原,西进中亚和欧洲的显赫战绩。后殿为寝宫,安放四个黄缎罩着的灵包,包内分别供奉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的灵枢,灵包的前面摆着一个大供台,台上放置着香炉和酥油灯。这里还摆放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马鞍等珍贵文物。
该剧以蒙古族歌、舞、乐、杂技等艺术元素,融合高科技声光电及全息影像技术,以全新艺术形式演绎了马背家园的温情,百骏出征的壮观,草原儿女的情愫,千古马颂的绝唱!将人与马的情缘演绎的淋漓尽致,唯美震撼。《千古马颂》演绎了蒙古民族与马相遇、相识、相伴、不离不弃、生死与共的情感历程。该剧以弘扬马的“弘毅”、“敢当”、“忠守仁厚”、“自敛”之“五种品德”为内涵,五亿的巨额投资,千万汗血宝马,人马同台演出,让你享受一场马文化的盛宴,倾听马背民族情感的诉说,从而展示草原儿女的情怀。
2015年7月27日初稿
8月16日,来到位于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难道“只识弯弓射大雕”?
这也说明了蒙古族丧葬习俗的特点之一,他们并不追求外在意义上的高大雄伟,更渴望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平如平地”恐怕也是一种更高境界的追求,这与萨满教的肉体与灵魂分离观点是紧密相联的。伊克昭盟最后一位札萨克郡王奇忠义认为:“从蒙古人的习俗和过去信奉的萨满教讲,祭奠先人主要是祭灵魂,不是祭尸骨。按照蒙古民族的习惯,人将死时,他的最后一口气——灵魂将离开人体而依附到附近的驼毛上。根据史料记载,吸收成吉思汗先祖最后一口气—也就是灵魂的驼毛,几百年来就收藏于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
这个没有陵墓的陵墓,还有一些崭新的人造布景。
成吉思汗陵园门牌楼,是进入成吉思汗陵园的标志。形状为绿草中立起的乳白色毡帐,铭记历史伟人业绩的气势雄浑的丰碑。牌坊式大门上端悬挂着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题写的“成吉思汗陵”石雕牌匾,显得格外庄重。
“山”字型的建筑,犹如巨大颠峰至顶劈开,像是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走进鄂尔多斯的穆纳山的通道。这一通道把辽阔的北方草原与富饶的中原连在了一起,为建立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打开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圣山如崖,壁刻粗旷豪放的13世纪蒙古文字和草原岩画,一段段史实映入眼帘。成吉思汗跃马雕像,矗立中央,英武神威,直入苍穹,门景显示出了开天辟地、气壮山河的宏伟景观是最具特色的蒙古文化门景。
成吉思汗剽悍强势,抬头看看马图腾,被震撼的倒还是其背景的蓝天白云,蓝天白云衬托下的成陵,不由得让人震撼和感动。
六、成吉思汗陵游程回顾
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蒙古文“汗”字的造型,堪称当代蒙古族典型建筑之一,是国内外唯一专题收藏、研究、展示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馆内珍藏了成吉思汗以来的蒙古历史文物和精美独特的民族器物,为继承和弘扬蒙古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基地。
五、目前的陵园与旅游区紧邻在一起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曾统一蒙古各部。1226年成吉思汗第二次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成吉思汗亦病死于灵州军中,终年65岁。
2016年6月18日下午,抵达成吉思汗陵景区门口时,已是下午14点。
二、成吉思汗陵只是一个衣冠冢
成吉思汗雕像,据说这是最接近于人物原貌的雕像。
一、关于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区
蒙古人信仰的不是肉身,而是灵魂,铁木真身前用过的一切物品,现在都成了他们供奉朝拜的对象。
成吉思汗陵由两个部分组成:成吉思汗陵园区+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区。
我们也是从这儿,坐小火车返回景区入口处的游客中心的。
5、中心广场
1、成吉思汗陵不仅仅只是一个旅游景区,而且,它更像一本历史书,让你了解了大蒙古国建立的历史。
七、观感
成吉思汗中心广场是整个旅游区的一个至高点,占地面积 10000
平方米。整体造型看起来像翻开的一本历史巨著,上面站立着成吉思汗的两匹神马。
2015年7月29日补充
2、成吉思汗陵不仅仅只是一个旅游景区。而且,它也像一本教科书,让你了解了蒙汉民族不同的祭奠方式,蒙族祭奠先人主要是祭灵魂,不是祭尸骨。
铁马金帐群雕是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第二个景点,它是五组石刻群体组成的行军方阵,一大四小的军阵大帐和300多个雕塑,总宽99米,入深148
米,占地面积广,空间大。
主要的旅游景点在旅游景区。
据说,成吉思汗最忠心耿耿的将领遵循“密不发丧”的遗诏,把遗体运回故乡,下葬到赶造好的陵墓中。葬后,又出动上万马匹来回奔跑,将墓地踏平,然后植木为林,并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随后,为首的将领命令800名士兵将造墓的1000多名工匠全部杀死,而这800名士兵旋即也遭灭口,这一“天”字号机密最终被带进了坟墓。
成吉思汗陵陵园占地约5.5公顷,对研究蒙古民族乃至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被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区为内蒙古首个国家级AAAAA级景区。
再次回到景区入口处的时间是下午15点45分,整个参观时间约1小时45分钟。
2、既然这种密葬的形式,就是为了不让找到尸骨埋葬之地,那为何又要去找呢?
1、气壮山河门景
门票:180元/人,预定价170元/人(包括:景区参观+观光火车+《一代天骄》演出)。
Old FU
而蒙古族所谓的“陵”,如《黑鞑事略》所言:“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平如平地。若忒没真之墓,则插矢以为垣,阔逾三十里,逻骑以为卫”。据《蒙古秘史》记载,蒙古皇族下葬后,先用几百匹战马将墓上的地表踏平,再在上面种草植树,而后派人长期守陵,一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迹方可离开,知情者则会遭到杀戮。
登上“气壮山河”的台阶,蓦然呈现在面前的是一幅极为宏伟的景象——铁马金帐群雕。铁马金帐群雕占地22,770平方米,共有385樽雕像,5座金帐,形成成吉思汗出征时的核心圈。这个核心圈由5组行军方阵组成,中心是成吉思汗大鄂尔多(鄂尔多蒙古语是宫帐的意思),大鄂尔多后面是几个附属鄂尔多,
鄂尔多周围是宫廷服务队,外围是精锐卫队,随后是后勤保障队。每个雕塑高达4米,用铸铁铸成。
由于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史料记载吸收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也就是灵魂的驼毛,几百年来就收藏于成吉思汗陵。现今的成吉思汗陵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青海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
为便于日后成吉思汗的亲人能找到墓地,负责埋葬的将领在坟上杀死了一只驼羔,将血撒在其上,并派骑兵守墓。等到第二年春天小草长出以后,墓地与其他地方无异时,守墓的士兵才撤走。子女如想祭拜成吉思汗,就让当时被杀驼羔的母驼作向导,骆驼有辨识自己血亲的天性,其驻足悲鸣的地方就是大汗墓地。
走出博物馆,便来到了成吉思汗中心广场。
站在这里,您可以看到成吉思汗陵园区的全貌。
由于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内不准拍照,因而,无法提供更多的照片与大家分享。但是,该博物馆内的信息量很大。
三、蒙古族的密葬传统
成吉思汗陵(西里尔蒙古文:Чингис хааны онгон,英文:Mausoleum of Genghis
Khan)
,简称成陵。是蒙古帝国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距鄂尔多斯市区40公里。
蒙古民族的英雄,中华民族的伟人,世界历史之巨人——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区游览记
3、成吉思汗统治时期,不但扩大了疆域,把辽阔的北方草原与富饶的中原连在了一起,而且,为建立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打开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通道,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发展。